
新闻动态
玄武门那场变故,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。
曾经至高无上的帝王退居幕后成为太上皇,昔日才华出众的太子不幸死于兄弟之手。李世民如同命中注定一般,顺利夺取皇位,随后开创了贞观盛世,成就永载史册。
要是没有这几位关键人物的支持,李世民或许会犹豫不决,顾忌手足之情,最终掉进李建成设下的陷阱。
李世民成功夺取天下后,这些曾经助他一臂之力的人最终命运如何呢?
【玄武门之变】
李渊虽然建立了唐朝,但要说历史功绩,他确实不如儿子李世民。
到了后期,随着李世民战功显赫、声名鹊起,李建成开始频繁散布谣言中伤他。这让李渊对李世民越发不信任,开始刻意疏远他,不再重视他的意见。
没办法,李世民只能带着一帮兄弟回到自己的地盘。
当李世民还在犹豫不决,顾及手足之情时,他麾下的那些勇猛将领们已经在暗中谋划,想方设法鼓动他们的主公起兵夺权。
要是李世民一再退缩,他们这些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免不了跟着遭殃。
第二天一早,程咬金就去了李世民的住处,打算好好跟他说道说道。
虽然外表像个憨厚的大个子,但他可一点都不傻,脑子灵光得很,要不然也不会选择加入唐朝。
他直截了当地说,如果李世民连自己都保不住,那他们这些跟着他的人肯定也没好下场,与其等死,不如现在就赶紧走人。
听完这话,李世民脸上露出了几分自责的神色。程咬金看出了他态度的变化,接下来就看其他人如何接招了。
接下来,长孙无忌和其他大臣轮番劝说李世民,希望他顾全大局,早点拿定主意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李建成也没闲着,他趁着派兵对付突厥的当口,偷偷带着人马去刺杀李世民。
尉迟恭一听说这事,就赶紧跑去找李世民。他还事先通知了程咬金他们,说行动很快就要启动了。从这能看出,他很有把握能说服李世民。
不出所料,尉迟恭耐心劝说,既讲道理又打感情牌。他先指出李建成已经布下重重陷阱,接着表明自己的态度,主张必须尽快除掉对方,最后还分析了不采取行动的严重后果。
最终,尉迟恭用委婉的方式说服了李世民。
事情一发生,李世民马上召集手下商量对策,最后拍板在玄武门设下埋伏,准备干掉太子李建成和他的那帮心腹。
事情进展顺利,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除掉。李世民闯入李渊的宫殿,声称李建成谋反,自己“被逼无奈”才采取行动。
李渊权衡利弊,为了保全自身,干脆顺水推舟,把皇位让了出去,自己退居幕后做了太上皇。
李世民当上皇帝后,会怎么赏赐这些立下大功的武将呢?
【临终嘱托】
程咬金这人,外表大大咧咧,像个粗人,可内里却精明得很。他做事看似随意,其实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,粗犷的外表下藏着细腻的心思。
当初他决定追随李密,主要是看中了李密的潜力。他和秦琼、单雄信联手对抗王世充的部队,挥舞战斧时威风凛凛,令王世充不敢小觑。
然而,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李密的指挥失误使他们的部队损失惨重,大家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他,开始寻找新的生存之道。
没过多久,单雄信投靠了王世充,秦琼和程咬金在单雄信的引荐下,也加入了王世充的阵营。
他们察觉王世充为人狡诈,根本不适合当首领。于是程咬金转投李世民麾下,率军与窦建德、王世充等地方豪强作战,立下不少战功。
程咬金凭借这些功绩,很快就当上了宿国公。
程咬金此刻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:是继续追随李世民,还是转投太子李建成的阵营。
程咬金凭借自己的敏锐判断,坚定地站在了李世民一边,并在玄武门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李世民即位后,他被任命为右武卫大将军。
后来,程咬金一直带兵征战,清剿各地残余的敌对力量。他为人耿直,说话做事从不拐弯抹角,朝廷里不少人都对他心存忌惮。
李世民特别喜欢程咬金的性格,因为他这人直来直去,从不拐弯抹角。
正因如此,李世民在生命最后时刻,暗中托付程咬金一个重要使命:确保太子李治的安全。
程咬金爽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,但遗憾的是,李世民驾崩后没多久,程咬金也离开了人世。
他兑现了诺言,顺利把李治推上了皇帝宝座,剩下的路,就得靠李治自己走下去了。
尉迟恭比程咬金更厉害,他亲手干掉了李元吉,为李世民登基立下汗马功劳。那么,这位大功臣最终的下场如何呢?
【君臣提携】
程咬金性格直来直去,尉迟恭虽然也很直爽,但骨子里带着几分傲气。这也难怪,他可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的人,确实有骄傲的资本。
尉迟恭这人行事特别任性,经常不给李世民面子,甚至自作主张,越权办事。更过分的是,他连皇亲国戚都敢动手打,做事完全不顾规矩。
不少官员看到尉迟恭的所作所为,都站出来批评,说他目无法纪,连皇帝的威严都不当回事。
李世民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,马上派人把尉迟恭请了过来。
尉迟恭走在路上,心里七上八下的,对刚才的举动很是懊悔,也不知道皇上会怎么处置他。
出乎意料的是,皇上压根没提那件事,反而问起了他最近过得怎么样。
就在尉迟恭毫无防备之际,李世民冷不丁地说有人告发他谋反。尉迟恭一听这话,瞬间吓得浑身冒汗,扑通一声跪倒在地。
他心里又气又恼,自己为大唐拼死拼活,打了这么多硬仗,到头来居然还有人背后捅刀子。
尉迟恭二话不说,一把扯开衣襟,胸前密密麻麻全是打仗留下的伤疤。他指着这些印记,理直气壮地说:“我为大唐拼死拼活,哪会存什么造反的念头?”
另外,如果他对皇位有野心,当初就不会主动策划玄武门之变这件事了。
尉迟恭这么一说,李世民心里的疑虑慢慢消除了。
后来,由于尉迟恭手握重兵,权势显赫,不少大臣对他的一举一动格外敏感,动不动就向李世民打小报告。
李世民心里虽然不太相信,但还是担心自己的皇位不稳,就反复试探。直到尉迟恭明确拒绝了他提议的联姻,李世民这才彻底放下心来。
尉迟恭用实际行动表明,他不在乎权力地位,一心只想为大唐做事。到了晚年,他主动辞官回乡,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,整天待在家中,很少与外界接触。
这不也是一种变相的“保持距离”吗?结果尉迟恭得以安享晚年,他的画像还被挂进了凌烟阁。
除了这两人,秦琼也值得一提。他平时很少参与纷争,但打起仗来可是响当当的人物,立下过不少显赫战功。
【功高震主】
当年秦琼和程咬金一起投奔李世民,跟着他南征北战,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。
在与窦建德、王世充的战役中,秦琼担任先锋,奋勇杀敌,立下赫赫战功,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奖赏。
程咬金处事灵活,而秦琼则显得比较固执,遇到与自己无关的事,他往往选择置身事外。
所以当李世民铁了心要发动玄武门之变时,秦琼只是象征性地帮了把手,他带着人马挡住薛完彻的援兵,算是意思了一下。
他虽未直接卷入事件的核心,但阻止了薛完彻的行动,实际上切断了李建成的退路,这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秦琼心里琢磨着,自己可能没那么重要,搞不好李世民当上皇帝后,就会把他这个“另类”给收拾掉。
为了保全自己,自从李世民当上皇帝后,秦琼就一直称病不出,其实他是在假装生病。
每当有人提起这事儿,秦琼总是笑着说,战场上摸爬滚打惯了,身上有点毛病再正常不过了。
李世民对秦琼称病的事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默许了他的做法。
有一回,李世民特意去看望秦琼,还带了些药给他。可等李世民离开后,秦琼连尝都没尝,就把药倒掉了,他担心那药里可能藏着毒。
秦琼卧病在床十余载,最终因病离世。
秦琼担心李世民会责罚他,这种担忧是否有些夸大其词?当秦琼感到焦虑时,李世民有没有考虑过安抚这些立下大功的臣子呢?
与前两位的圆满结局相比,秦琼可能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,最终未能获得好的结果。
这三位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,由于各自性格和选择的差异,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。尤其是秦琼的结局,实在让人感到遗憾和痛心!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kone娱乐平台总管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